近日据《环球邮报》(theglobeandmail)报道,许多温哥华年轻家庭面对高房价,并未选择离开温哥华,而是选择了留在自己所熟知的社区,并适应在更小的空间居住。
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地域的限制,也不是外来资金的流入导致房价过高,而是一项规定为独立屋预留大量用地的政策。早期温哥华的规划者在制定政策时曾规定,独立屋、合租房、公寓、商业用地等都需要有他们专属的地区。
1961年温哥华70%的住房都是由带有后院的独立屋组成,是整个北美独立屋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现在的比例已经下降到34%。
UBC教授Nathanael Lauster表示,这是个非常大的跨度,虽然不少人已经开始适应并居住在更小的空间里,但多数的人还是更希望居住在独立屋内,他们认为拥有并居住在一个大的独立屋中是正常和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
Lauster教授在他的新书中提到,在温哥华持续攀升的房价和生活成本造成独立屋对普通大众来说难以负担,使得不少人觉得“成功”的大门已经向他们关闭,因为这样的思想理念,沮丧、嫉妒和愤怒的情绪并不少见。
Lauster教授在一项调查中发现,许多人认为相比公寓和城市屋,独立屋更好。受访者认为,独立屋拥有更多房间、可以让人们更有效地控制居住空间、远离嘈杂。
然而Lauster教授指出,独立屋也有弊端,它们会让人们总是呆在家里,与世隔绝。一名受访的女士表示,后院会让公园变得空荡。有不少居住在公寓的受访者表示,居住在公寓能更好的享受社区,他们会常去公园、社区中心等。
当然会有不少人反对Lauster教授的观点,许多居住在独立屋的人表示,独立屋并不会让人与世隔绝,在他们的社区不少人都会去公园,孩子们也会一起玩耍。
Lauster教授表示,他在书中所陈述的观点,大多来源于他所采访的大众,他们是如何想的,平时是如何生活的。